庆祝第30个教师节系列报道(6)妙用“加减乘除” 成就教学名师——记我院教务处处长、广西教学名师韦林二三事
新闻网通讯(记者石玉丹)“她是我如今唯一有联系的老师。别的老师上课我可能会打磕睡,但韦老师上课我就不会打磕睡,她讲的课实用性很强。” 这是我院2005级模具制造专业学生、现在在北京一家开发区做项目工程师的岑志威的切身感受。
在柳工工作的我院优秀毕业生梁华回忆:记得我们写设计论文和画设计图时,很多时候都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做的,韦老师为我们牺牲了好多她自己的休息时间。往事早已模糊不清,关于她的很多很多的故事,留在脑海里的,只有一个“好”字。
学生们嘴里的韦老师,是我院教务处副处长、广西教学名师韦林。
教书育人用“加法”
-
到柳职院工作十多年来,韦林当过教研室主任、机械零件加工技术员,担任过机电系副主任、主任及学院机械厂负责机械加工、设备管理的副厂长,还身负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重任。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都把自己对学生的爱,不仅呈现在三尺讲台上,还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技巧,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言传身教,教会学生们为人处世的方法。
-
因为,成为一名让学生50年后还仍然记得的好老师,是她最大的愿望。她说:也许我不能做到我希望做到的,但我一定要做我能够做到的。
用传统方法进行机电类教学,学生不易理解,且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韦林就一直留心收集生活中的机械产品、机械结构实例,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次,在教授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时,恰逢阴雨天气,学生都带雨伞来上课。她就即兴布置大家绘制雨伞机构运动简图,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机械结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她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等形式上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她还组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引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开辟课程网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课程网站下载相关资料反复学习;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训室反复研磨,从而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
如今在梧州一家石油公司工作的2011级机电一体化学生黄高原心里充满感激:“学校安排这么好的老师来教我们,真的感觉好好。相对于老师来说,她更像我们的朋友。”
申孔森,2012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好容易得一个周末,又挨去补课,同学们有时就比较烦。韦老师却真心为我们着想,补课前先征求意见,选择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时间来补课,这一点我们最喜欢!”
岑志威说,逢年过节短信问候,她都会有回复,不像一些人收到、收不到都没有回复,学生们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行政管理用“减法”
机电系党委书记安掌明认为,韦林带出了一个非常团结、执行力很强的领导班子,全系养成了民主、团结合作、互相支持的风气。重大事项都是班子一起坐下来听取大家意见,然后才商定。
在机电系副主任陈文勇和王大红眼里,韦林做事仔细、认真,每当开会时,总会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地记录。其实不光是开会,几乎所有的事情她都保持认真细致的风格。
在机电系老师陈冬玲看来,无论是在决策、用人还是开拓创新上,韦林都具备了一个领导应有的能力,乐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服务意识,积极帮员工解决问题,轻装上阵,愉快工作。
陈冬玲2012年刚进校不久,韦林即慧眼识人,把科研能力很强的她提拔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师资力量薄弱,需要引进人才,韦林也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在科研、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有协调不了的问题,她都尽已所能,施以援手,让教职员工们能够轻装上阵。“她不仅科研能力强,还能提出很多建设性、指导性的建议。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一些特别困难的事情,她都能够坚持到最后,显示出了相当惊人的毅力和韧性,‘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评语貌似讲的就是她。”陈冬玲说。
机电系老师贺晓华的印象里,韦林性格稳重,有一套专属自己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计划分解、方案实施她都有章有法,节奏掌控不急不徐,既不保守也不冒进。吃得苦,耐得劳。示范校建设时她在攻读机械硕士研究生,同时还承担了很多工作,但即使很苦,她也会咬着牙挺住,把挡在眼前的路障一个一个去掉,最后工作没有耽误,硕士学位也拿到了手。
2012年,原电子系有3个专业要调整到机电系,人多了,专业也多了,她在整合新集体上花了很多心血,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排除万难,顺利完成整合。
“她对职教理念的理解很到位,不仅自己深刻领会,而且还能与时俱进向学生们传授。”这是韦林给机电系副主任邱福明留下的印象。作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在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的制作、课程团队的组织与协调上,韦林都做得很好。在休息日加班是常事,有次连女儿发烧都没有时间带去看医生,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最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得了10万元建设经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机电系有教职员工200多人,是大系。作为全院龙头大系的“掌门人”,韦林肩上扛着教书育人、团队建设和教学管理三大重任,工作千头万绪,换了个男子汉可能都会心里没底。但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子即使事情很多、很急,也总是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当一大堆事情一起摆在案头时,她都能够理清主次轻重缓急处理。人们看到的韦林,总是表现得从容淡定、处变不惊,这种修养,源于内心长期努力的修炼。
2014年5月29日,机电系受国家教育部六部门联合表彰,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其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心血,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科研工作用“乘除法”
按记者个人的理解,乘法是指一个人与一个人的优势相遇,结果数倍大于单个人;除法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心得与集体共享,这个集体的每个人都能从这种分享中得到启发与鼓舞,从而使工作朝着成功的彼岸急驶。
2013年春,在甘蔗自动捆扎机项目开发过程中,作为团队负责人的韦林,发挥了出色的统筹协调的能力,以及激发团队成员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集体共享智慧火花的能力,使团队人员科研优势呈几何级数绽放,一支年轻、高素质、高技能的研发团队组成了。
主创人员有系主任韦林以及贺晓华、王富春、刘光浩、苏磊、叶青等十余位老师。韦林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控制项目进度、与企业沟通、人员组织、资源调配等“枢纽”性工作;贺晓华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善用发散性思维,产品的功能方案和传动方案基本由他完成;贺晓华与认真负责、经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来的王富春是老搭档,两人配合默契,从设计到加工、组装的过程中,每遇思维短路,大家碰碰头,智慧的火花又激情闪现,困难得以攻克;刘光浩基本功比较扎实,计算类的活儿就交给他来完成;80后女孩苏磊是一位认真、有责任心、吃得苦、不计较的女孩;而做事有条不紊、细致规范的叶青则负责后期的表格和工程图的制作……在试制样机的最后阶段,柳职院机械厂的一些老师也积极加入到项目进程中来。为完成项目,有的老师在学校一呆就是18个小时,加班加点是常事。但再苦再累,他们从未想过要放弃,在韦林的带领下,大家都坚信项目一定能够完成。最终样机获得了国家专利,在2013年10月第二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交会上引来了多位商家打探合作事宜。
记者最新获悉:8月28日,广西糖业局和糖服网的领导来学院考察甘蔗捆扎机了——有搞!
原来,广西糖服网营销总监何鹿源、广西糖业局蓝红勇副调研员在网上查询到我院已经研发出甘蔗捆扎机样机,所以立即过来考察,准备以现有样机技术为基础,进行甘蔗捆扎机的产业化合作,开发甘蔗捆扎机投入市场。
这个项目记者一直在关注。柳职院缺乏资金投入,他们有资金却没技术。糖业局希望整合各方力量,把甘蔗机械做大做强。目前在技术研发上最大的困难在于甘蔗是自然生物体,不是规整的零件,对它的捆扎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项目研发要赋予机器以柔性功能,或者说自适应功能,要使机器能适应甘蔗的各种形状。下一步就是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了。
在与柳钢机工部洽谈“备件物资编码重构”项目中,韦林同样一马当先,发挥了核心人物的引领作用。备件物资编码是备件管理工作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所有生产设备的备件物资编码比较混乱,规划不够科学,就会产生重复购买和重复申购备件的现象,这会给整个企业带来非常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柳钢集团公司就面临这样的难题。“备件物资编码重构”要完成的工作是:优化现有编码规则,重构编码树,对二十余万条备件编码重新编制代码表,优化现有的备件物资申购信息系统。一旦项目完成,可避免重复购买,大大降低库存成本,盘活资金。
这是一个涉及机械、电气、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性项目。韦林组建了由设备管理、机械、电气、信息技术、工业工程专业背景的老师组成了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各有所长,分工明确,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团队。项目组最初面临的是企业的不信任,他们不相信柳职院能够完成优化的工作,所以柳钢是一边跟项目团队谈合作事宜,一边自己也在做优化。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做着做着,发现柳职院项目组的解决方案做得比他们做的还要好,最后企业决定把任务交由柳职院团队完成。能与全国500强企业合作联手做项目,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荣誉,所以即使再苦再累再难,都要坚持下去。
这个项目协议不久可望签订,项目要求在今年内完成。就在准备发稿时,记者了解到柳钢计控所也存在同样的物资编码问题,计控所听说了柳职院项目团队的情况后,主动找到项目组,也希望项目组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认真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韦林项目团队赢得了企业的信任,最终顺利拿到了项目,“一不小心”还额外带来了另外一个有着同样需求的项目合作,这不能不说是另一个喜出望外的收获!(韦林供图,本系列完)
韦林在实训基地给学生上课
团结协作出高效的“甘蔗捆扎机”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