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网>学校要闻>详细内容

深化“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院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之二

来源: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 作者:朱汝群 编审: 发布时间:2010-04-09 浏览次数: 【字体:

学院依托柳州的工业优势,结合“以二产类专业为主、三产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定位,在对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顶层设计,构建开放性的校企合作教学平台,推行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的教学改革,进一步丰富了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六个重点专业在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探索实践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数控技术专业依托柳州作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了“校企一体,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施的“34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为顶岗实习的“三阶段”,“4”为课程体系的“4领域”,“3”为职业技能训练“三等级”,以柳州汽车制造、冶金、机械加工等企业中典型生产设备的电气线路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管理等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具有维修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电气设备技术改造能力,服务于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生产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完善了“工学双线共进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常规教学、现场(实训)工作两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快速成长;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利用柳州汽车企业资源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缩短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工作的距离,实现“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了以汽车工业物流为主的“工学交替、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软件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基础+项目”的思路形成了“1”+“3”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践行“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院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公共课和专业课,进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构建了基于大教育观的课程体系“二维”模型,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整合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综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系统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学院根据培养目标,整合企业与学院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的条件,打造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共建具有“五位一体”功能,符合“八合一”(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实训设备设施与生产设备设施合一、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具有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适应“工学结合”教学需要。并且校企联合建立和完善了共建管理机制与制度,解决了制度与改革两层皮、制度建设滞后改革需求的状况。
各系还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培训班,校企双方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使学生学习、实践、实习、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毕业后能直接到企业工作。学院机电工程系、电子电气工程系、汽车与环境工程系等与中国企业500强的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伟易达电子设备厂、桂林福达集团等知名大企业合作办学,先后开设了以企业名称命名的校企联合办学的“柳钢班”、“柳工班”、“柳州五菱班”、“广东伟易达班”、“桂林福达班”等特色鲜明的订单班,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人才培养, 学院成为了企业的岗前培训基地,为学生今后“零距离”上岗奠定了基础,使得许多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就成为企业的“预订”生。
学院和企业资源共享,全程全方位紧密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中 的“培养什么人才(目标)”、“怎样培养人才(途径)”、“如何建设条件(条件)”、“如何监控目标实现(制度)”四个关键问题。校企共同培养出了具备企业要求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文/朱汝群)

“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室车间一体化,给学生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进行汽车维修实训

学生在伟易达电子厂进行顶岗实习

设在柳州福臻模具车体有限公司的人才培养基地

相关信息